7月14—15日,以“全球胜任力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全球胜任力青年论坛(Youth Forum on Global Competence)在香港成功举办。论坛汇聚来自国际机构的专家学者、全球治理实务工作者及100余位中外青年学子,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框架,通过深度研讨,共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路径。
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港澳台办公室、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承办,香港理工大学科技及创新政策研究中心、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昆明文理学院协办,新港大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香港信华教育国际集团支持,彰显了国际组织、学术界与青年群体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协同力量,为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了青年智慧。
开幕式于7月14日上午举办。
澳门城市大学金立贤教授创新性地提出“Planetization”(星际化)这一概念,为跨文化沟通促进SDGs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她指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跨文化沟通能力已成为全球领导力的核心要素。通过其团队研发的隐喻分析法等诊断工具的分析,她展示了青年跨文化胜任力提升的方法,并鼓励当代青年在全球化背景下,成为跨文化沟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这既为青年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又启发他们以文化互鉴为纽带,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独特的桥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西非办事处初级专业人员高敏女士以SDG 11.4(进一步努力保护和捍卫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为切入点,结合丰富的国际组织工作经历,深入分享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经验。她以《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修订工作为案例,系统阐述了教科文组织在西非地区实现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举措。作为积极投身全球发展的青年典范,高敏女士还分享了国际组织人才选拔机制与胜任力要求,激励青年以专业能力参与全球治理,在跨文化实践中实现价值。
国际会议资深同传译员吴子硕先生以多重视角,生动诠释了青年在国际舞台上的三重角色:作为观察者敏锐捕捉全球议题动向,作为传导者通过精准传译促进文明对话,作为倡议者在英语教学与国际教育方面鼓励青年人参与可持续发展。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青年可持续发展项目等国际组织实践项目经历,他建议青年具备卓越的语言能力、深厚的跨文化理解力以及前沿技术运用能力,呼吁青年争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实践推动者。
河北工程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张燕红教授将儒家“修齐治平”理念与全球胜任力建设相融合,以援尼医疗队、援挝水电站等国际合作项目为例,系统阐释了“修身—专业素养、齐家—跨文化协作、治国—国家担当、平天下—全球治理”的发展路径。她指出,这种理念创新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全球治理的价值共鸣,更通过实践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她呼吁当代青年当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参与全球治理,展现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昆明文理学院国际交流处处长邓国栋副教授深刻剖析技术革命与人类文明的辩证关系。他通过对SDGs框架的哲学解读和跨文化案例的生动剖析,论证了语言作为文明认同载体的不可替代性。他强调,在全球议题中,人工智能可以处理数据,但唯有通过人文交流才能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结。这一论述为数字时代的全球胜任力建设提供了新视角,启发青年既要善用技术工具,更要坚守人文价值,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
论坛设置2个青年平行论坛,39位青年代表围绕SDGs展开热烈探讨,以创新思维和实际行动回应全球性挑战。他们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数据建模、技术验证等丰富形式,关注治理食物浪费、落实气候行动、探索教育公平、缩小就业差距等现实性议题。从校园“剩食盲盒”的分布式解决方案,到华为绿色供应链的数字化改造;从乡村气候适应性的“充电计划”田野调查,到跨学科教育不平等的实证分析,无不彰显青年在政策创新、基层实践中的敏锐洞察和独特价值。
高敏和吴子硕分别为学生点评,指出他们以跨学科思维打破边界,以多元行动推动全球发展,为SDGs实施提供了青年视角的学术支撑。8位同学表现尤为突出,获评“优秀发言者”。青年平行论坛成为本次论坛极具活力的思想场域,将促动更多青年学子为SDGs贡献极具创造力的青年方案。
论坛由河北工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赵鸿瑜副教授、昆明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罗紫薇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生Vlasovskiy Artem、浙江财经大学留学生Krainov Daniil担任主持人。
本次“全球胜任力青年论坛”开创性地构建了全球青年参与治理的新范式。通过多元议题的深度碰撞,与会大学生不仅展现了将SDGs理论转化为创新实践的卓越能力,更在跨文明对话中重塑了全球治理的青春表达。这些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的探索,标志着新生代正以独特的“全球胜任力”重新定义国际参与方式:他们既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诠释者,更是文明互鉴的践行者。相信论坛所激发的融通中外、知行合一的青年智慧,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持久活力,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贡献青年力量。